2016年组内动态 2016年组内动态

最小化 最大化
  • 本实验室在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给体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本实验室发展了一系列基于噻吩取代苯并二噻吩(BDTT)与苯并三氮唑(BTA)单元的中间带隙二维共轭聚合物给体材料,通过侧链工程降低了HOMO能级,增强了链间相互作用,提高了空穴迁移率。使基于这类聚合物为给体、ITIC为受体的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达到11.4%。一体系在给受体HOMO能级差只有0.11 eV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了高效的受体激子电荷分离, 从而获得了兼具高的开路电压和高的短路电流的光伏器件这对于重新认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激子电荷分离的驱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将来的高效共轭聚合物给体光伏材料的分子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途径,将有机光伏领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该工作已在自然通讯》、《美国化学会志》、《先进材料》上发表 (Nat. Commun. 2016, 7, 13651; J. Am. Chem. Soc. 2016, 138, 4657-4664; J. Am. Chem. Soc. 2016, 138, 15011-15018; Adv. Mater. 2016, 28, 8288-8295). 

详细内容见化学所网站报道:http://www.iccas.ac.cn/xwzx/kyjz/201612/t20161208_4718727.html


  • 本实验室论文获“热点论文奖”

         由本实验室张志国博士和李永舫研究员撰写的论文获《中国科学:化学》杂志社2015年度热点论文奖。

Zhang Z-G, Li Y. Side-chain engineering of high-efficiency conjugated polymer photovoltaic materials. Science China-Chemistry, 2015, 58(2): 192-209.

 


  • 化学所报道本课题组在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

      本课题组使用基于噻吩取代苯并二噻吩和氟取代苯并三氮唑的中间带隙二维共轭D-A共聚物J51(Chem. Mater.201224,3247)为给体、n-型窄带隙聚合物N2200为受体制备了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通过器件优化实现了8.27%的能量转换效率,为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迄今文献报道的最高值。这一高效率得益于聚合物给体与受体吸收光谱互补、氟取代二维共轭聚合物J51给体较低的HOMO能级和较高的空穴迁移率、以及使用了他们开发的苝酰亚胺类PDINO阴极界面修饰层材料(Energy Environ. Sci. 2014, 7,1966)。这一结果最近发表在《先进材料》上(Adv. Mater. 2016, 28,1884)。 

详细内容见化学所网站报道:http://www.iccas.ac.cn/xwzx/kyjz/201603/t20160323_4569301.html

 


  • 李永舫研究员获“化学科学奖教金”贡献奖

“化学科学奖教/奖学金”(以下简称奖教学金)为为促进我所科学研究事业的创新发展,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潜心致研,在化学科学和交叉学科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在合作企业的支持下设立。

详情见化学所新闻报道:http://dzsw.iccas.ac.cn/news.php?id=4934


  • 本实验室博士生高亮荣获化学所“长兴化工”奖学金;宾海军同学获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